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三位一体 > 三位一体
农村“空心化”是社会转型的必然
时间:2019-10-15 12:37:12 来源:市供销社 浏览次数: 字号:[ ]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成为经济社会的一件大事,在涉农领域,更是热度持续。着这样的背景下,关于农村“空心化”的话题再度热络,是正常现象。但究竟该怎样认识“空心化”,实在有必要讨论一番。

“空心化”存不存在?

第一个问题是“空心化”存不存在。关于这个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有“三农”问题专家认为外界夸大了农村“空心化”问题,并且以连年粮食增产和农村用电统计数据加以论证。对此,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新寨乡乡长任盛宇撰文,从他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所见所闻,认为农村“空心化”严重,是一个不容否定的铁的现实。

农村“空心化”是一个很容易看到的事实,也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从作为记者在各地农村所见,我也同意这一点。至于专家所说的“粮食增产”“用电量上升”,它们不是农村“空心化”的反正,只能说明农业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活方式改变了。举了极端的例子,过去山寨里满村子人,但黑灯瞎火,用电量为零;如今人口减少,但通了电、普及了家用电器。你想从用电量推导出人口的变化,显然是不靠谱的。

怎样看待“空心化”?

正因为农村“空心化”的大量存在,这个现象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否认他的存在,并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于事无补。

因此,任盛宇乡长在文章中写道:问题其实比“空心化”还要严峻:大量农村已经或即将消失。许多农村已经整村搬迁,在晋西北这样的中西部地区,大多数未搬迁村,在不远的将来,也会陆续消失。这不是危言耸听:农村已经没有了年轻人。一个没有年轻人的农村,注定不会有未来,消失只是时间问题。

对这样一个现实存在的现象,我们就该怎样看待它?一种是由“空心化”引发出来的“农村凋敝”说。这显然只看到了表象。我认为农村“空心化”是中国社会转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必然。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农业人口占优的农业国,经过近40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巨变。农业改革启动、工商业大发展、农村人口转移,城市化加速、城镇化推进,这样一波一波改革发展,将中国带到了民族复兴的大门口。它的本质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经阶段,是中国乡村凤凰涅槃的前夜与阵痛。

为什么“空心化”不可避免?

农业人口转移、农业规模提升、农民收入提高,是将农业从农民养家糊口的小农经营转变为社会化产业的必由之路,这一点已经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道路和经验的证明。也可以说,农村“空心化”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只是我们用了一个更加触动感情、动人心魂的词汇。从以另一角度说,“空心化”也是“现代化”诞生的土壤。中国未来社会形态和结构,就在这腾挪、更新、扩大的舞台上孕育生长。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中国社科院一份报告,从1990年到2010年20年间,中国的行政村数量从100多万个减少到64万多个。相当于每年减少1.8万个村落,每天减少约50个。这并不单纯是农村的哀歌。这背后是农民工作空间、生活方式的改变,搬迁扶贫也在其中占很大比重。

多年前记者到云南采访,当地村民告诉我:从明清时代开始,他们的祖先迫于战乱、赋税、民族压迫等因素,不得已逐渐搬迁到这些穷山恶水。虽然经过数百年世代生活,他们对这些地方有很深的感情,但为什么他们不能改变生活、改变命运呢?正是这种人往高处走的内在动力、社会转型的历史机遇,将个体与国家命运凝聚到一起,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懂得为什么故土难离、乡情依依、乡愁萦绕,但那些新生代还是决绝地做出新的选择。

可以说,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开始的中国改革大幕从一拉开,就注定了这个历史进程的不可阻挡。

有人的地方才是家,住久了就是乡。可能这几代人注定要承受分离与融入、撕裂与重建的痛苦。但放到历史长河看,他们是在创造祖辈没有的新生活!

“空心化”怎样影响我们?

阵痛也好、空心也罢,立足现实,我们需要看清“空心化”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或者说怎样影响我们?

它带给我们的问题是客观存在:乡村人才缺失、环境荒置、人气低迷、治理困难等等。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的历史背景。不轮到何时、不论经济发展到何种水平,人对乡村的情感联系、经济对农村的产业关系,都是非常需要、非常重要的。

但已经开始的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不会停止,而且还远没有完成。因此,以“空心化”为表象的农村人口转移带来的人口红利还会继续推动经济发展。据统计:从1996年到2016年,中国农村人口已从20年前的85085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58973万人,大幅减少了2.61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三成以上。目前中国农村人口已经下降到总人口的50%以下。这个人口结构历史性变化的过程,是工商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规模化的外部条件。最终,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二元结构”将在这种人口转移中消解。

以“空心化”为表象的土地资源的重置,是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机遇。据2012年中国科学院一项报告推算,仅“全国空心村综合整治潜力可达1.14亿亩。”近五年农村常住人口减少5300万人左右,以国土资源部公布的中国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317平方米推算,可能被空置的土地又将增加2523万亩。全国农村可综合整治的土地,至少高达1.4亿亩。谁来种地的问题虽然让人挠头,但远比无地可种要有解得多。事实上,中国农业近些年加快进程的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都是建立在土地资源可以重新配置的基础之上的。

或许“空心化”是个“裂缝”,但农业现代化的“阳光”正从这里照进来。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