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15060/2024-00045 |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市供销社 |
成文日期 | 2024-03-2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温州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2024年工作要点 | ||||
|
||||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一年,也是浙江“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再出发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和关于供销合作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和为农服务主责主业的政治担当,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以加快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为总目标,深化“三位一体”农村合作经济体系建设、实施现代化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完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巩固提升供销社机关、基层供销社、社有企业、领办社会组织四大类供销社组织体系,不断创新和优化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抓手平台,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一、实施现代化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牢牢把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化机遇,进一步坚守为农服务主责主业,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面向农民生产生活,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 (一)服务保障粮食安全。聚焦服务保障粮食安全头等大事,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农资保供专班,抓好春耕备耕农资供应工作。继续深化“肥药两制”改革和“配方肥替代平衡肥”行动,深入实施“绿色农资”升级行动,稳步提升全市农资保供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二)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质扩面。实施服务“三农”促共富三年行动计划,开展第二批农业社会化服务先行引领县建设,抓好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及分级管理,努力推动农资企业从流通服务向综合服务商转型,打造集“生产资料供应、产中技术指导、产后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新建农事服务中心4家,评定市级农事服务中心4家,争创省级农事服务中心2家。2024年重点拓展土地托管、育种供苗、代耕代种、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服务,全市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80万亩次以上。 (三)不断加强服务协同。深度融入市委市政府“三农”工作总体部署,深化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不断强化与农业农村、农村金融等部门的沟通协作,联合引导领办的社会组织、涉农企事业单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合作社等主体围绕“六个一”主导产业发展、农业“双强”行动等提供生产、供销、信用、环境协同服务,以现代化服务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 二、完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工程 以助力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温州特色农产品优质优价销售。 (四)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全市系统要因地制宜开展冷链物流、集采集配、农贸农批市场等建设,积极参与“省级配送企业+市县配送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全省农产品配送服务网络建设,发展标准化、订单化的农产品供应新模式。 (五)适应农产品消费新常态。做好“土特产”文章,找准当地乡村产业振兴切入点和突破口,发挥好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小吃协会等的团结带动作用,加强与农产品电商经营主体的优势互补和联合合作,引领更多特色农产品“触电上网”。探索与邮政快递、大型物流企业、平台企业通过战略合作等方式,整合利用好冷链物流资源,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流通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六)做强流通助农服务。推进“供富大篷车”提质扩面,持续丰富“大篷车+订单农业”服务模式,力争常态化服务乡镇50个以上、行政村500个以上,带动农产品产销突破4000万元。开展好县域流通服务网络提升行动,做好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争创全省系统山海协作与结对帮扶优秀单位。 三、深化“三位一体”改革扩面工程 以省委省政府即将出台的“三位一体”改革《意见》和省人大常委会“三位一体”改革《决定》为指引,加快“三位一体”改革在温州全域共兴。 (七)打造综合服务平台。积极争取县级党委政府支持配合,推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集政府部门服务、市场化服务、社会化服务于一体的县级“三位一体”为农服务中心和数字化平台建设,提升县域为农服务统筹能力,建立协调供给机制。 (八)抓好改革实施县引领带动。抓好3个省级“三位一体”改革实施县建设,瑞安要争取成为全省最具典型价值的改革标杆。鼓励基层创新试点,系统梳理我市“三位一体”合作模式的典型做法,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模式,辐射带动做好改革全域深化。 (九)提升农合联核心功能。突出“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在改革落地上下功夫。完善农合联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让农合联服务有“形”更有“实”。抓好产业农合联星级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以涉农项目带动产业培育、合作共享,强化服务功能集成,着力成为为农服务资源集散枢纽。按照县域特色产业“一业一联”创建省五星级产业农合联2家,建设市四星级产业农合联4家以上。参与数字化智慧乡村平台搭建,打造一批产业农合联特色应用,引入农村产权交易等特色服务。建立起生产、供销、信用等关键节点的服务队伍。 四、推进社有经济提质工程 以增强社有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中心,着力深化改革、创新转型、提质增效,不断做强做优做大。 (十)加快社有企业改革。以市供销集团为重点,健全社有企业党组织、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建立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着力构建“党的领导更强化、法人治理结构更规范、资产保值增值能力更强、市场竞争能力更稳”的“四更”发展格局。着力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一企一策”实施经营责任制考核,注重绩效结果与薪酬兑现紧密挂钩。全市系统也要深入开展社有企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试点,“顺市而为”大力推进县级社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全市改革完成率要争取达到100%。 (十一)大力拓展业务新领域。积极引导和支持社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实施主营业务战略性调整和专业化整合,优化社有资本为农服务布局结构,围绕更高质量效益、更强市场竞争力,不断做强做优做大社有企业和供销资本,积极培育壮大一批服务链的“链主型”企业。整合优化资源,以“供销社+合作社+农户”“供销社+开发公司(专业团队)+村集体”等多元化合作经营模式,布局推进农村产权服务、农产品冷链、农资仓储物流、再生资源回收等项目。持续开展“政银担”等业务创新。谋划推进项目合作,结合山海协作、农资网络、农机作业、“供富大篷车”等开展项目跨层跨域联合合作,不断开拓发展新赛道和业务新领域。 (十二)健全社有企业内控机制。紧盯项目投资、大宗业务、借款担保、资金存放等重点领域,加强内控管理,加大管控力度,加快健全产权管理、投资管理、财务管理、资信管理等配套制度在内的制度体系,逐步推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度,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机制,开展常态化“经济体检”。严格执行制度的刚性约束,真正形成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的长效机制。 五、强化组织体系强基工程 围绕提升供销社能级、焕新供销社形象、提高供销社效率,以组织体系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提升供销社治理体系。 (十三)健全机关内部架构。建立指导县级社工作机制,密切层级联系,提升机关服务能力水平。合理规划内部机构和人才配备,优先保障机关对外服务和对下指导的力量和资源,以更大力度推进核心业务发展壮大。 (十四)扶持基层社改革发展。不断丰富“县基一体化”改革内涵,在基层社财务由县级社统一托管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县级社和基层社的项目、资产、经营服务一体化。加快基层社赋能强基,建立基层社重点项目目录,引导财政扶持资金、合作发展基金向基层社建设和基层为农服务事项倾斜,打造全省基层组织赋能强基示范项目。做好全市基层社高危资产筛查,支持困难基层社的高危资产改造提升。 (十五)推进人才强社计划。推进人才“引、育、用”一体发展,探索构建育才聚才用才新体系新优势,充分借助自身平台、产业、体制等优势吸纳高水平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养劳动者。建立机关干部交流轮岗、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机制,以“大人才观”着力打造一支懂经济、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爱供销且堪当改革发展重任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十六)联动领办社会组织。积极争取对领办社会组织的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基层农合联、领办社会组织的载体平台作用,团结更多涉农主体,开展农产品直播电商、农产品特色展会等载体共建共享,推出形式更为多样的为农服务,进一步提升供销社系统影响力和号召力。 (十七)传播供销社“好声音”。对照“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重要要求,主动传播发展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的供销合作文化,积极传承“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等优良传统。加强宣传队伍、机制、平台建设,健全全系统全域化立体式宣传体系,讲好供销社故事,传播供销社“好声音”,为“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展现供销社担当和风采。 (十八)强化监事会工作监督。健全监事会组织,大力支持监事会依章履职。建立健全监事会工作制度机制,强化重点工作监督,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推进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进一步发挥监事会作用,提升监督水平。 六、打造党建引领示范工程 以“双建争先”和“五星双强”创建为载体,严密组织体系、严肃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教育管理、严明党建责任,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持续深化清廉机关建设。 (十九)强化政治铸魂。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实施铸魂溯源走心工程,将政治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事业发展的思路举措和生动实践。 (二十)党建引领为农服务。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同考核,将业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痛点”转化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进一步推动党的领导与社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融合,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 (二十一)打造清廉标杆。坚定不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常抓不懈纠治“四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践行“四下基层”工作方法,扎实开展集中性纪律教育,强化廉洁意识和纪法观念,妥善做好意识形态重点领域除险保安。认真落实“清廉强基”计划,大力推进年轻干部“青廉”工程。 |
||||